「現在的小孩一定是捧著手機或ipad,才不管你,也不屑與大人交談。都是在各自的微信群裡,沒有任何溝通。」
「小時候沒有電子設備,但那時候我們真的很多快樂,大人小孩都很快樂,是真正的天倫之樂。今天的世界卻分崩離析。」
調查顯示,兒童使用手機越來越低齡化、高頻率,0-5歲兒童,智能手機使用率超過80%。
經常使用手機的孩子不但缺乏與周圍人的溝通,對父母的要求也更叛逆。
不僅如此,孩子的視力、頸椎發育、注意力、學習力也深受影響,各種不良信息更是防不勝防。
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後,有著深層原因,父母了解後會更懂如何處理。
手機背後的秘密
「想就看一會兒,可只要我點開瀏覽器,就發現有吸引力的內容接踵而來。也許下一條更有趣?
四小時過去了,必須要去洗澡了,並警告自己明天不能再看手機了……」
他說:「內容編排者精心的設計就是為吸引你,想拒絕未免太小看他們。」
一位手機遊戲開發商表示,他們必須幾分鐘設置一個興奮點,以便讓用戶持續玩。
孩子內心的空缺
他成績一般,在學校不起眼,沒什麼朋友,父母總嫌他沒有別的小孩優秀。
接觸手機後,發帖,很多人稱讚,遊戲,很多人誇牛。他愛上了虛擬世界。
父母忽略的真相
李玫瑾說:「孩子的心理問題,所有的表現,都一定是折射父母的水準。」
父母常玩手機,或把手機當保姆,將來孩子回饋給父母的,也是同樣的冷漠、忽視,沉迷手機。
1.父母以身作則
今年高分考入清華大學的“詩詞才女”武亦姝,她的父親是一名律師,從她年幼,就每天下午4點半必定關機。
楊絳說:「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,而是啟發學習的自覺,在不知不覺中受教。」
父母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,才能給孩子好榜樣,才能用心引導孩子,才有資格要求孩子。
若父母有手機癮,更要對孩子說:「爸爸/媽媽陪你一起擺脫,我們相互監督。」即便孩子只有兩三歲,也會樂意參與。
將手機內容「斷捨離」。刪除大量微信群和應用程序,隱藏朋友圈發現頁,用便利貼代替手機記事。
將手機調成灰色。華盛頓市場營銷公司SalientMG的首席執行官Mack McKelvey說:
「應用開發出很酷的圖案、形狀,亮麗的顏色,都是為了刺激你。」
在家時把手機靜音放進抽屜。有工作提前約定聯絡時間,玩手機用特定時間,不在孩子身邊進行。
2.強制隔離手機
從滿屋找手機,到偶爾閒下來特別想玩手機。再到最後,想用某個軟件時才會想到。
孩子已經有手機癮,需要採取強制隔離措施,但原則堅定,態度和言語絕不粗暴。
不再用手機哄孩子,剛開始孩子會哭鬧,但父母面不改色地堅持,幾次後孩子就不會再大吵。
用陪孩子讀繪本、給孩子講故事,為孩子準備聽讀機、故事機器人等,
將相片打印整理成冊,代替用手機看照片;用電話手錶代替手機聯絡……
「爸爸/媽媽願意你通過手機學習或偶爾放鬆。但如果總想看手機,就需要調整了。
爸爸/媽媽知道你也不想被手機控制。我們陪你挑戰暫時告別手機,好嗎?」
約定好時間後,就不能更改,即便孩子開始反悔,也繼續溫和堅定地說:
「爸爸/媽媽理解你的感受,但是你真的好棒,能堅持這麼久不看手機。
孩子最終會體驗到真正的自由——不想做什麼,就不做什麼。並為此感謝父母。
不專門配手機;規定時限,規定場所,作業前、飯桌上、睡覺前、家人一起出去不玩手機;父母把控內容。
3.豐富孩子世界
要做的不是直接將抑鬱從他的心中祛除,而是想辦法往他的心中填入愉悅。
孩子的內心,需要被鼓勵、支持填滿,孩子的生活,需要被有趣、好玩、有意義的事填滿。
多對人微笑,建立好人緣,尋找有效方法,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,增強自信心。
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,與有孩子的朋友聚會,鼓勵孩子多交朋友。
暑假期間,給孩子製定時間表,嚴格執行,並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。
一個擁有強大心理能量的孩子,會更容易善用手機,而不是被手機控制。
發怒指責沒有益處,只有父母更專注的陪伴,更用心的引導,才會給孩子源源不斷注入力量。
一位網友曾講,父母總是會抽時間,陪他聊天,帶他看書、打球、游泳、畫畫、採集標本,他的童年特別美好。
當身邊同學痴迷看電視、打遊戲時,他卻覺得比這些有意思的事太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