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電優先,石虎閃邊?苗栗光電容量4年成長了25倍,且七成都建在山坡保育區。《天下》獨家取得衛星影像,直擊三年內,山河如何變成光電板。
這是桐花的故鄉,也是保育類動物石虎出沒頻繁的區域。「苗栗的土地有八成五屬於山坡地,台灣西部自然環境保留最好的地方,就在苗栗,」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陳祺忠說。
攤開各縣市太陽光電裝置容量,除了設置量偏低的台北與花蓮之外,成長率最驚人的,就是苗栗縣。
台電統計,從2016年到2020年10月,苗栗地區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,成長近25倍。
這些光電場七成落在山坡上。從苗栗縣政府文件,查到已申請變更為太陽光電場的地號,經過《天下》計算,核定面積超過19公頃,再跟內政部地籍資料比對,赫然發現七成位於山坡保育地上,另外三成在農業區。
《天下》獨家取得衛星影像,看到土地的前世今生,發現怵目驚心的畫面。最鮮明的例子,是通霄鎮北勢窩段5塊分開地號,連在一起就成為近2公頃的光電場。
透過歷史衛星影像,此地在2018年10月,還是茂密樹林。2019年12月,清楚可見大片樹林已被砍光,光電場施工中,角落還挖了一個橢圓形滯洪池。到2020年7月,光電板已鋪滿整片山坡,開始賣電。
目前仍有200多個光電場案子,躺在苗栗縣政府等核准。在2020年8月1日前,已取得台電籌設許可,經由工商發展處審理通過的小光電案,仍持續施工中。
石虎保育協會理事李璟泓,自己也是位農民。2012年,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無意間在苗栗通霄,發現在台灣消失近30年的水生昆蟲「大田鱉」,李璟泓便於2014年買下農地,一家四口以無毒方式種植「田鱉米」。
在這淺山地帶,為了讓環境維持無毒、適合田鱉覓食,李璟泓與附近農民都不用農藥、化肥,自產自銷「田鱉米」。
他觀察,雖然苗栗的開發早已往淺山發展,但這兩年光電申請案飆升,光電業者圍網圈地、噴灑除草劑,恐已對動物棲地造成威脅。
石虎對環境變化敏感,若發現該地受到外來干擾,就會立刻離開。李璟泓透露,近日田鱉米附近有塊約30多公頃的地,地主正準備轉租給光電業者,若開發完成,不僅田鱉米生態大受影響,石虎也可能失去棲身之處。
作為生態參考指標,石虎反映自然界生態多樣性的需求,李璟泓呼籲,地面型光電開發須思考兼顧光電與當地物種,以達到環境友善。
「之前栽跟斗,2018年賠了6000多萬,」天泰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陳坤宏透露,過去曾標到不利耕作區的地面型光電案,後來卻被農委會取消超過 150MW,理由是跟養殖區重疊。
也曾在地面型開發案碰過祖墳、還有居民抱怨光電板反光刺眼,讓他發覺「台灣社會還沒準備好接受大型地面光電,讓公司暴露在太多風險之中。」
2019年中開始,看到環境與地面光電衝突愈演愈烈,天泰決定退出地面型光電開發案,專注在屋頂型。這是台灣光電業者第一個,也許也是唯一一個。
「不想再玩炒作土地的遊戲了,」陳坤宏說,之前地面光電的野蠻遊戲,就是由於農地取得成本太低,產生暴利與隨之而來的競逐。
理應對環境好的光電,變成蠶食鯨吞土地的元兇。該如何亡羊補牢?
綠能轉型是全球趨勢,也是台灣必須面對的課題。但還是一句老話:欲速則不達。
如果我們希望打造永續綠電,光電開發規劃應改弦更張,把環境價值放在第一位,讓全民分享利益,而非讓財團利益主導開發,同時讓光電去該去的地方。
屋頂應是光電的優先選項。從蘋果總部到國瑞汽車物流中心,都是正面案例。
根據政府盤點資料,全台屋頂光電總潛力,相當於48座台中電廠發電機組,目前已建光電的屋頂,僅佔十分之一,還有2萬多公頃、相當於基隆市加新竹市面積的屋頂,具有潛力。
等屋頂蓋完,接下來才是思考,如何以系統性的方式,找出真正適合興建光電的國土,優先確保對環境衝擊最小、與當地居民能夠共生,而非圈地先蓋先贏。因為,走得遠而穩,比跑得快更重要,也才能永續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