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寶寶從出生的那一刻起,就透過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覺等感官知覺來探索,與外界環境互動。多看一個新的東西、多聽到一個新的聲音,都將成為他的經驗,讓他更瞭解這個世界。爸媽一起來關心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感受力!

感受力是主動探索的體現

從最基礎的層面來說,感受力是透過感官覺察事物的能力,包括:視、聽、味、觸、嗅等五種感知。例如:炎炎夏日沖個澡,洗去一身黏膩、換上乾爽的衣服,再喝杯清涼的飲料,讓人覺得清爽;秋天走向戶外,微風吹拂,暖陽灑在身上,欣賞樹葉色彩的變化,感覺很愉悅。這些都是感受力的表現。

爸媽可能會疑惑:既然只要具備五官就能感知,為什麼感受力需要培養呢?事實上,感受力不只是被動地透過五官接受訊息,還必須主動探索周遭環境,將接收到的訊息與自身的生命經驗連結,再以適當的形式表達內心的感受,才是感受力的完整表現。也就是說,感受力是我們和周遭事物經由一連串互動所建立的關係。

所以,即使覺察到同樣的事物,每個人的感受與表現仍會有所不同。例如:在欣賞同一首樂曲時,有些人單純地欣賞悠揚的樂聲,感到心情愉悅;有些人則想起曾在某處聽過類似的旋律,勾起往事,而聞之動容、潸然淚下。

感受力是一種全人的教育

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范睿榛指出,感受力可說是察言觀色的本事,必須留意自己所處環境的平衡與變動,體察與人互動的姿態和分際。因此,感受力的內涵不只是培養孩子的美感,也跟生命教育、環境教育、品格教育等息息相關。如果孩子能開拓視野,就能在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,尊重自己也體察他人的感受,進而展現同理心。

 

與周遭事物互動的過程中,孩子的好奇心會被激發,對有興趣的事物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。雲門教室林怡君老師認為,這種欲望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,促使孩子思考、嘗試、修正,直至找出答案。

小心影響幼兒感受力的地雷

感受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,涵蓋的面向很廣,與孩子各項能力的成長息息相關。但是,近年來,孩子的生活方式有許多轉變,感受力的表現也受到影響。我們邀請林怡君老師、范睿榛老師、蘇荷兒童美術館副館長李霜青老師、荒野保護協會李偉文醫師等四位專家,分享他們的觀察:

●都會生活使五感敏銳性降低

林怡君老師指出,都市裡的孩子生活空間受限,感官刺激趨於單調,尤其觸覺是最明顯的問題。以前的孩子多半有打赤腳的經驗,和土地有緊密的連結;現在的孩子不僅較少走出戶外,許多爸媽若怕髒、怕受傷,也容易導致孩子觸覺經驗貧乏。

自我中心,無法延伸視野

范睿榛老師認為,受到少子化的影響,爸媽常將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孩子身上,孩子一有任何需求就立即回應,導致孩子變得自我中心,只在乎自己的感覺,無法把視野向外延伸,缺乏對他人的尊重和同理心,也影響到孩子未來的適應能力。

電子產品影響注意力

李霜青老師則發現,現在的孩子常與手機、電子遊戲為伍,習慣了強烈的聲光效果,即使置身美景之中也罔若未聞,逐漸喪失感動的能力,非常可惜。目前的電子媒體環境也使得孩子不善經營真實的人際關係,不懂如何與他人交談,情感表達變得被動。

環境變動造成壓力

李偉文醫師提醒,現代人正面臨快速變遷的社會,必須不停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,常不自覺地感到緊繃,壓力無法釋放,無法真正放鬆地去感受與周遭互動的歷程。漸漸地,我們和所處環境的連結就會變得薄弱,甚至消失。

順應季節,培養感受力

面對以上這些問題,建議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用心發掘平日錯過的美好事物、拓展生活經驗。秋天,正是探索自然的舒服季節,趁著秋高氣爽,帶孩子親近大自然,讓他們感受自然萬物的豐富表現,以及季節時序的推移,打開感受力吧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五花八門 眼花瞭亂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專用垃圾桶 的頭像
    專用垃圾桶

    專用垃圾桶的部落格

    專用垃圾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