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三級警戒,不少人為了防疫待在家中,但整天被疫情消息轟炸,愈防疫卻愈恐慌,甚至有的人雖然沒有到過疫情熱區,卻一直擔心自己已經染疫。這樣的恐慌該怎辦?
恐慌大發作 專家:除了生理、心理也承受巨大壓力
每天待在家,最關心的就是疫情消息,隨著確診人數上升、確診者足跡愈來愈逼近自己的住地方,緊張、恐慌的情緒日漸高漲,連帶身體出現許多小症狀。
「這些都是恐慌和慮病的現象,」黃宇銳表示,平時可能就鼻塞過敏,這段時間疫情緊繃,心理狀態加重生理症狀,鼻塞過敏變得更嚴重、便聯想到是新冠肺炎的症狀而更緊張,如此惡性循環。
出現5大問題 表示恐慌壓力正持續累積
除了確診數和確診者足跡,新冠肺炎的特性也讓人恐慌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心理健康中心沈孟筑諮商心理師指出,新冠肺炎是相對陌生且致命的疾病,擴散得又快又急,且不像某些疾病只局限在某些地區,而是全球流行。
(衝賣場囤貨是人對抗外在壓力所採取的不理性行為。圖片來源 / Pexels)
沈孟筑指出,如果已經出現了以下問題,表示可能焦慮在心裡滋長:
心理健康更重要 專家提供6種抗疫心法
現在疫情緊張,大家多少都會恐慌,但現在又不想貿然跑醫院,專家建議可以採取以下6種方式幫助自己度過難關:
黃宇銳指出,減少看每日疫情記者會或電視新聞,透過文字描述,衝擊的力道會比較輕,另外也不要太深入去了解疫情的枝微末節,只要大概了解當下疫情面貌即可,例如可能是今天確診幾例即可,其他死亡或足跡就不需要。
沈孟筑也建議,疫情相關的新聞,觀看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,只選擇可靠的消息來源,而非社群或網路傳來傳去、似是而非的資訊,或是有需要例如要打疫苗或快篩再去找相關的資訊。
焦慮可能導致很多身體小病痛,沈孟筑說,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後,可以告訴自己,這些症狀對身體無害,不要太緊張,與它和平共處。真的造成不舒服再就醫。
「排除了其他致病因素,這些只是身體對抗壓力的一種反應,」黃宇銳說,如果幾乎都待在家裡,外出戴口罩、上下班兩點一線,也沒有去疫情熱點,基本上染疫風險就不高,不需要自己嚇自己。
沈孟筑指出,之前有人線上聚餐或線上KTV,不妨試試,「維持社交是撐過疫情重要的元素。」
瑜伽、體操等能調整呼吸的運動,或是能維持體能的重訓、有氧運動都是好選擇,可以跟著youtube影片或APP做。同時留意自身情緒,正念冥想、靜坐、腹式呼吸都可以。
疫情造成生活型態改變,很多人在家工作。黃宇銳建議,如果可以,在家工作也要模擬正常的狀態,按照原本的上下班時間作息,工作區和休息區分開,工作時衣著也可以跟休息時有所區別。